震後邊坡迎綠意!太魯閣志工種子撒播奏效 原生植物萌芽重生

去(2024)年4月3日強震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造成多處邊坡崩塌,原有植被也隨之剝落。為防止強勢外來種入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太管處)攜手慈濟大學張木林教授及志工團隊,採集並撒播原生植物種子,盼讓原生物種能夠率先扎根。歷經半年,如今在公路邊坡已見嫩芽萌發,讓志工們感動不已,期待這片綠意能夠持續成長。
太管處表示,解說志工於去年夏季採集密花苧麻、山黃麻、構樹、車桑子、杜虹、駁骨丹等數十種臺灣原生先驅植物種子,經處理後製成種子球,優先拋撒於銀合歡等外來種可能快速入侵的清水斷崖邊坡,同時也提供部分種子給公路總局太魯閣工務段,混入植生土中,噴撒於中橫公路福德祠路段的護坡工程上。
然而,種子球拋灑的邊坡在歷經數次颱風豪雨後持續崩塌,多數種子球恐遭雨水沖刷流失。相較之下,噴撒於福德祠路段的種子則成功發芽,一些原生植物小苗已逐漸成長。太管處期待,這些先驅植物能率先站穩,進而演替為太魯閣地區的自然植被。
志工們得知自己辛苦採集的種子已長出小苗時,無不欣喜若狂,甚至有人感動落淚,直呼:「這是我們的孩子!太魯閣的希望可待成林!」對志工而言,能夠為震後的太魯閣盡一份心力,都是莫大的榮幸。
張木林教授表示,雖然崩塌地最終會有植物進入,但若未及時介入,極可能被銀合歡等外來種快速攻佔。從清水斷崖及立霧溪下游的情況來看,這兩個區域面臨相似的危機,因此震後植被復育應列為優先目標。
張教授強調,太魯閣國家公園因地形陡峭、石灰岩環境特殊,加上氣候因素,孕育出許多珍稀原生植物。地震導致的土石崩落對植被帶來影響,若能適當干預,將有助於減少外來種的干擾,確保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除了種子球,張教授近期也嘗試以「種子串」技術進行復育。他以天然草繩及麻線網包覆含有原生植物種子的泥土,製成如「香腸」般的種子串,再由上而下鋪掛於崩塌地邊坡上,並適時補充水分。今年1至2月間,該技術已在福德祠路段進行試驗,約十餘條種子串鋪掛於下邊坡,經過一個多月,已觀察到種子從麻線網孔隙中發芽,顯示該技術有助於植物定植。
未來,太管處將與張木教授持續合作,推動震後邊坡植被復育,透過多元手法重建太魯閣的綠色生命力,讓這片壯麗山林得以延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