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星光指引醫學之路——慈濟大學醫學生感恩無語良師

慈濟大學於7日舉辦113學年度大體解剖學課程無語良師人文典禮,醫學系與學士後中醫學系的學生懷抱感恩之心,向奉獻身軀的「無語良師」致上最後的敬意。他們用心描繪老師的面容,彷彿刻畫每一刀解剖的瞬間,將老師無聲的教導深植於心。他們以「星星」比喻老師,如同夜空中的指引,照亮他們行醫的道路,而他們則是追尋星光的學子,努力學習醫術與醫德。
典禮由靜思精舍師父引禮,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陳宗鷹副校長及醫學院師生共同參與,雙手合十送別無語良師最後一程。慈濟大學擁有全台最完善的大體解剖教育資源,透過周全的人文典禮,讓家屬安心將摯愛奉獻給醫學教育。典禮前一天,師生特地前往火葬場清掃環境,為老師與家屬準備乾淨莊重的告別儀式。
此次感恩追思典禮由111級醫學系三年級與113級後中醫學系一年級學生共同籌畫,籌備工作自去年12月底展開。學生們用心製作影片,記錄從家訪、課前準備、學習歷程到課後整理的點滴,向家屬展現他們對無語良師的珍視與尊敬。典禮上,學生獻上多首歌曲與表演,當螢幕浮現老師們的肖像,熟悉的容顏喚起家屬的思念,場面令人動容。醫學系葉伊恩同學表示:「當我畫著每位老師的面容時,心裡想著如果家屬看到這幅畫能感到安慰,那我也會覺得很幸福。」
對醫學生而言,大體老師是生涯中的第一位「病人」,且與教科書不同,每個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透過實作學習,他們得以深入理解人體構造。後中醫學系賴佑昇同學感性地說:「無語良師就像天上的星星,無私燃燒自己,默默照亮我們的前路。未來在醫療這條路上,我會全力以赴,讓老師為我們感到驕傲。」
回憶初次解剖經驗,醫學系高詩庭同學坦言:「剛開始拿起手術刀時,我完全不敢下手,害怕做錯。但解剖老師告訴我們,若在老師身上犯錯,未來面對病人時才能減少失誤。經過練習,我們漸漸熟練,也更理解行醫不僅需要技術,還要膽大心細。」
典禮上,教務長謝坤叡致詞時強調,醫學教育需要無數人的奉獻成就,無語良師不僅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更在態度與精神層面帶來深遠影響。他期勉學生秉持老師的精神,不負所學,未來成為真正守護病人的好醫師。
113學年度大體解剖學課程的無語良師共有12位,包括楊昆周、林秀美、劉德業、莊明琴、葉金龍、李美玉、劉山碧、劉菊英、簡志仲、陳美如、林舜裕、周秀枝。簡志仲老師的女兒簡嘉欣表示,家人從不避諱談論生死,父親決定捐贈大體,讓全家都感到自豪。她回憶道,父親熱愛與年輕人交流,生前更是桃園區慈青合心幹事,並勉勵學生:「在從事醫療工作時,請先照顧好自己的心,才能成為真正有同理心的好醫師。」
靜思精舍德宇師父則開示:「這堂課帶給學生的不僅是醫學知識,還有感恩、尊重與愛。這些價值將在未來行醫的過程中,幫助他們做出更有智慧的決策。」
透過這場由學生親自籌辦的感恩追思典禮,家屬們深刻感受到學校與學生的用心,也期勉學生延續這份對老師的尊敬,未來以專業與愛心回饋社會,成為無語良師真正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