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唯一太魯閣族的慢食餐廳 「煙燻法」傳統記憶烹飪

   花蓮縣政府推廣慢食文化與國際接軌,今年舉辦第二屆的慢食論壇,並期待慢食能與原住民產業結合,特別遴選出14家原住民餐廳為慢食餐廳。其中,唯一太魯閣族的慢食餐廳,是位在新城火車站對面的「入境隨俗太魯族烤肉」餐廳,他們是以太魯族傳統手藝的「煙燻法」而入選。

↓請繼續閱讀↓

2022012114.JPG 

   「入境隨俗太魯族烤肉」餐廳的老闆娘劉英妹(Hobi)是地道的秀林鄉太魯族人,專長是傳統織布,過去她花了超過20年時搜集族人的織布花紋及織法,但迫於生活需要,也轉作傳統餐飲,因為不是廚藝科班,她與先生「小馬」湯馬豪祐,決定以傳統的記憶與舌頭味蕾的味道,作為傳統的烤肉飲食。Hobi說,記憶是指,媽媽或阿嬤等長輩們過去料理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再從味蕾當中找到傳統的味道,所以她們的料理沒有過多調味,而是以傳統的「煙燻法」為主要味覺來源,是很自然、傳統的味道。而「煙燻法」的傳統烹飪手法,也是「入境隨俗太魯族烤肉」餐廳入選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14個慢食餐廳的主要原因之一。

↓請繼續閱讀↓

2022012113.JPG

 劉英妹說,原住民的傳統飲食,其實與國際認可的慢食可以說是相近,因為原住民的飲食就是狩獵或菜園當中(當地)有哪些當令、當季的食材,並採集當天所需要的食物即可,不會過多採集,吃多少採多少煮多少。另外為了保存多量的肉類食物,所以太魯閣族就會將肉品放置在家屋中的「烘烤架」上進行煙燻,除了平日食用,燻烤後的肉乾,也能成為獵人上山打獵時的儲備糧食。

2022012115.JPG 

   劉英妹指出,以她未來要推出的「煙燻料理」為例,除了肋排、香腸等,其他包括翼豆、牧草心等蔬菜,都是當令的食材;其中最特別的是「三腳貓」蕨類食材,是太魯閣族山中才有,她必須前一天就上山採集,再將這些食材一併以煙燻方式烹煮,兼配菜路橋、辣椒,以及自製的醬料,讓整份食物雖然沒有過多調味,但也能吃出濃郁的食物原味。消費者說,除了份量足很飽之外,吃完整份料理感覺毫無負擔。

2022012116.jpg 

   由於「入境隨俗太魯族烤肉」餐廳剛搬遷至新址,原裝潢的傳統織布作品還沒有上架,煙燻料理也要年後才會推出,目前則維持既有的手抓飯及各式各樣的烤肉,如肋排、馬告香腸、烤蝦、雞腿等套餐,還有獨家的飲品「馬告蜂蜜氣泡」,都歡迎民眾品嚐太魯閣族的傳統燒烤風味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