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世界閱讀日帶您走讀臺灣 到崁頂部落認識「我們苧在這藜的生活」

    每年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訂定的「世界閱讀日」,文化部近年來以「走讀臺灣」為核心,邀請大家透過各種方式來閱讀臺灣。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今年度以「這些地方‧這些人這些事」為主軸響應,4月25日首場活動「走讀崁頂」在蓋亞那工作坊辦理「我們苧在這藜的生活」,一起到文本發生的地方,實際身處當中換工換食,一起動手一起對話,感受那些故事中的故事。

    「我們苧在這藜的生活」這一場活動,鎖定國中生及關心教育的教師、青少年陪伴者參與,聽長輩敘說在部落工作延續族群文化的方式與初心,跟著一起勞動接觸苧麻田工事,走訪部落老屋展場聽導覽及故事,在紅藜田旁手忙腳亂中體驗小米脫殼與搗小米,更重要的是,與好幾本文本提到的書中人物,就原住民、人權、當代議題與部落產業交流,聽聽在地族人如何經歷返鄉、離鄉及參與部落脈動的生活。

AA-0427133955647.jpg

↓請繼續閱讀↓

    史前館承辦人林頌恩表示:生長在臺東最容易碰到的事情,就是念完高中職後一定會面臨離家到外地就業、就讀的情形,或是從小跟著到外地工作的家長而長期住在外地,那麼家鄉對於自己,以及自己對於家鄉這之間的依戀與看見是甚麼?如果能夠從哥哥姊姊過來人的分享,知道人生不同的可能性,也從中看見部落的努力與美麗,那麼相信也會給青少年多打開一道生命的門窗。

    4月25日這一天,先由胡天國以蓋亞那工作坊的例子分享「在部落工作,就是延續族群的文化」,他一輩子都住在崁頂,依照母親的叮嚀好好守護家園土地,透過重新把小米種回來,也就近讓家鄉長輩可以聚在一起工作而得到心靈與經濟的照護。而他的女兒胡郁如則是返鄉幫助家裡開展小農事業,一起打造遊程與美食,讓更多人認識崁頂布農族,也透過小型經濟活動讓更多老人家有事情可做,又能透過自己最擅長的音樂跟更多人分享。胡郁如帶著大家練習如何為苧麻株去葉刮皮以及整地,對在場許多同學來說都是新鮮的第一次。

AA-0427133955573.jpg

    接著前往族人與史前館、臺科大建築系共同打造的崁頂3062老屋,聆聽導覽及故事。講述展場導覽的青年周胤龍,正是在高中生時期因為跟著胡郁如一起做部落遷移調查,從一開始半推半就參與部落的事務,到現在因為更加認識家鄉與布農族文化而變得更有使命感。同時也因為這個部落特展鼓勵大家去追溯認識自己的名字來源與親族關係,讓他因此跟外地的家族產生更多動人的聯繫。

    史前館先前出版了「獵人的考驗」點字書,故事採集的地點便是海端鄉崁頂部落與霧鹿部落,因此2020年藉由走讀活動在崁頂培訓族人擔任導覽講師。當時國小六年級的胡騰翔,一開始表現還很生澀,甚至緊張激動到流鼻血。後來正式上場時講得非常生動與順利,也融入自己跟長輩上山的親身經歷獲得好評。今年國一的胡騰翔已是部落遊程年紀最小的導覽員跟小隊輔,這次走讀除了講故事以外,他也特別彈吉他帶大家唱出「Kulumaha(回家)」這首布農族語的名曲。另外一位講師施聿,去年參加走讀培訓時剛好大學畢業,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她練習回到部落跟著大家一起工作生活,雖然有很多挑戰,但她覺得越年輕回到部落可以盡早跟著家族學習非常幸運。上述橫跨不同世代的分享者,以自己親身的例子分享他們與家園一起成長的關係,都是這次「走讀臺灣」辦在崁頂部落最能跟大家分享這場在鄉、返鄉主題的最佳講師。而即將接辦「走讀嘉蘭」的族人也帶領團隊到場觀摩吸取經驗,希望裝備自己部落的孩子們邁向更好的成長。

AA-0427133955677.jpg

    「走讀臺灣」最重要的精神便是邀請大家透過不同路線、作法與設計,把腳印踩深、腳步踩穩、更深入認識臺灣、熱愛與守護土地。今年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走讀活動,從4月到10月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到部落、訪遺址、喝咖啡聽講座,還有以學童為主的故事營及到校服務等,希望讓大家有機會可以從各種角度更親近文本,如果有興趣有收穫了還可以再深入認識而增加更多知識。歡迎大家多多關注史前館粉專訊息報名參加。

活動使用文本:

《獵人的考驗:布農族口傳故事》(2019)

《走一條藜家不遠的路:荒田變農金,凋零小村翻身黃金部落的台東紅藜創生記》(2018)、

《拿麼厲害Macaqu/Malmananu/Matamasaz─原住民族主題特展手冊》(2020)、

《練習,一起走一段路──博物館與地方的N種可能》(2020)

↓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