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紀念噶瑪蘭族香蕉絲藝師潘烏吉 「對著太平洋輕聲歌唱的靈魂Ipsy藝師生命史」新書發表

    記載國寶級噶瑪蘭族香蕉絲藝師潘烏吉傳奇一生的「對著太平洋輕聲歌唱的靈魂Ipay(潘烏吉)藝師生命史」新書發表會,今天在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舉行,縣長徐榛蔚蒞臨獻上祝福,並以親身見聞述說Ipay(潘烏吉)阿嬤平凡而偉大的生命歷程,場面溫馨感人。S__24551511.jpg
    徐榛蔚感性的說,2015年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定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具有無可取代的獨特性,有多位藝師擔負起承先啟後的保存者,無疑是台灣原住民族最珍貴的人文寶藏之一,因此一致同意列為傳統藝術類縣定文化資產;1990年,噶瑪蘭族祭師朱阿比於香蕉絲工藝式微之時,與潘阿玉、潘烏吉分頭扛起重擔,重拾此項傳統技術。在復名運動期間,族人將香蕉絲定為部落文化振復的象徵,並設立「新社香蕉絲工坊」,讓祖先的智慧在絲線裡川流不息。S__24551509.jpg
    Ipay(潘烏吉)阿嬤長期經營香蕉絲工藝,於1996年起擔任傳承師,教導族人學習香蕉絲傳統編織技藝,她精通嫻熟生刮、去雜、曬纖、分線、積接成連續長線、整經、織布等所有流程,為技藝傳承的靈魂人物;1999年榮獲台中縣第五屆「編織工藝獎-生活產品設計」貳獎。2000年榮獲台中縣文化局「手工藝貢獻獎」;2001年於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中,展示香蕉絲工藝與kisaiz祭儀樂舞,引起了社會關注,也讓族群復名之路綻露曙光。2016年7月,她實至名歸,獲得花蓮縣政府登錄認證為「香蕉絲編織工藝保存者」。 S__24551516.jpg
    13歲時隨著姑姑習巫,成為一名阿美族sikawasay(阿美族語:祭師),為東海岸原住民族人看病問事;30餘歲,在Ququs祭師引領下,學習噶瑪蘭族祭儀,也出師成為metiu(噶瑪蘭語:祭師),肩負起傳承傳統祭儀的重擔。

↓請繼續閱讀↓
南島布是藝術節

    縣長徐榛蔚提及,Ipay(潘烏吉)阿嬤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瑰寶,更是噶瑪蘭族的驕傲,生前復振噶瑪蘭族文化奉獻心力,也傾心協助瀕危族群重建祭儀,特別是凱達格蘭族與撒奇萊雅族。1994年,凱達格蘭族重返登陸地,她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命名典禮上擔任主祭,並帶領族人重現kisaiz巫師儀式與樂舞。她也無私地為苦於瀕臨斷脈的撒奇萊雅族巫師提供指導,並於2011年起參與火神祭執禮工作。在每一年的盛大祭典中,Ipay(潘烏吉)阿嬤都帶領著年輕而認真的撒奇萊雅族祭師群,共同追悼與祭祀百餘年前聯合抵抗殖民壓迫而慘遭鎮壓屠殺的兩族祖先。
↓請繼續閱讀↓

    2018年10月,近94歲高齡的阿嬤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卻仍舊堅持出席禮祭,從日落到深夜,一直守護在祭場,安慰族人、告慰祖靈,鞠躬盡瘁。 兼具噶瑪蘭族祭師及藝師身分的Ipay(潘烏吉)阿嬤,於2019年1月24日在睡夢中安詳辭世,享年94歲。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