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如何看待後疫情的未來教育發展

文/花蓮縣觀光旅遊民宿協會理事長林文松

    隨著疫情趨緩,各級學校學生自 9 月開始,也陸續回到校園,然而在禁止學校實體授課的這段期間內,無論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也都經歷一場新的教育體驗,從學習如何在線上進行授課與聽課,同時也增加了家長與孩子,以及孩子自主安排在校園外的學習模式,從教育趨勢的角度來說,後疫情時代也加速未來教育環境的變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便在一篇媒體文章中提到,新冠疫情造成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某種形式的封閉狀態,也帶給教育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世界各地暫時關閉了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各類學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尋找替代教學方法。這種情況很可能會帶來持久的影響。
    「尋求替代」除了意味著需思考線上教育的可能性外,也代表著因為「替代」而衍生出其他層面的教育關注面向。比如,失去學校實體社交所造成的學生心裡問題,或是因為未來數位科技大量應用在教育層面後所帶來更大的貧富數位落差而產生的教育機會不平等。可以想見,未來的教育影響的不只是科技應用,而是社會、家庭與個人心裡的教育實驗。因此,未來教育不再是「學校的事」,而是「每個人的事」。所以要如何看待未來的教育變化?

↓請繼續閱讀↓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個重新思考「教育工作」的起始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新的遠端學習環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審視教學內容和最佳線上教學方法時必須發揮創造力。這促使對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進行反思,同時也讓教學內容備受關注,因為辦學「方法」存在很大的靈活性,未來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學習會成為常態。
    過去,「自主學習」的角色像是「學校學習」的搭配學習型態,日後,它卻有可能成為學習的主要型態,因此,一方面學校需要在「培育自主學習」的觀念與方式上,讓學生了解自主學習對於未來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老師與家長也需要培養如何讓孩子能夠自主學習以及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我們也期望政府與企業能有更多資源投入在學習機會不均等的問題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顯露出來因疫情而造成更嚴重的全球教育不平等現象,因為只有教育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未來,如何讓弱勢者享有更多與更好的教育資源,這不只是教育的理念,更是改變國家整體素質的必要途徑。

↓請繼續閱讀↓

你贊成廢除死刑嗎?
  • 投票: (0%)
  • 投票: (0%)
  • 投票: (0%)
總票數:
第一次投票:
最後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