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連成:全力協助災民早日恢復家園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今(4)日召開第20次工作會報後記者會,由總協調官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說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最新救災進度。今日共動員中央及各地方消防單位、替代役、海巡署及國軍特戰240人、46部車輛、6臺無人機、3艘船艇、1搜救犬持續救援,統計死亡人數18人、失聯人數6人、救出人數717人、受傷157人。(註:人數統計截至4日上午11時)
季連成首先說明災害復原工作進度。在民宅清理方面,執行進度原則已達100%,但是日前無法聯繫上當地19戶屋主,依照救災相關規定,政府在未經屋主同意下,無法進入民宅清理,以免衍生相關法律問題,而這兩天已與屋主聯繫上,因此相關單位會加緊趕工處理,同時針對民宅周邊倉庫或鐵皮房屋等建物,後續也會個別處理、逐步清理。季總協調官指出,目前已有許多民眾召集廠商進行房屋修繕,中央已協調建築師公會儘速鑑定所有房屋結構安全,在判定無安全疑慮下,即會開放民眾開始進行房屋修復。
在道路清淤方面,季連成表示,截至昨(3)日晚間止,道路清淤執行率已達90%,預計今日達95%,而執行率僅增加5個百分點的主因,係居民在整理居家環境過程中,仍會衍生部分廢棄物。對此,環境部將全權處理,並指派一般廢棄物垃圾車及大型家具回收車巡迴收垃圾,預計今日晚間至明日凌晨完成道路清淤工作,並自明(5)日起進行市容清潔工作。至於佛祖街清理部分,今日已採嚴格交通管制措施,以利重機具進行清淤作業。
季連成指出,目前馬太鞍溪堰塞湖狀況穩定,惟安全起見,仍維持紅色警戒。而解除紅色警戒需符合三項要件:首先,必須評估水從堰塞湖缺口溢流後,是否足以威脅居民安全;相關單位2日已搭乘直升機將水深探測器投放至堰塞湖中,同時水位上升探測器刻從日本運送來臺,後續也會裝置在堰塞湖上,以測量水位變化。至於安全堤防部分,由於堰塞湖溢流導致馬太鞍溪堤防受損長達2,860公尺,經濟部水利署已連夜趕工完成建構第一階段臨時堤防,高度約3公尺。第三項要件則取決於馬太鞍溪河床是否足以讓水流量及速度依照導引的方向流動,以確保安全。
在交通復原方面,季連成指出,馬太鞍溪橋的搶修目前第一階段涵管便道進度已完成42%,預計於10月15日完成南下、北上各一條涵管便橋,供小型車輛及人員通行。至於農田淤泥清除部分,由於淤泥厚度1至3公尺深,總淤土量約600萬公噸,因此農田清淤為政府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他已請農業部進行後續評估,並以專案方式處理。
針對校園復建部分季連成表示,目前受損最為嚴重的學校為光復商工,預計今日可以100%完成教學區的復原工作;至於公共設施部分,今日也會加緊處理淤泥及廢土清除,使該校學生能夠如期在10月7日利用視訊上課、10月13日恢復實體上課。另外,光復國中受損情形較小,目前復原工作順利執行中,工作進度亦超前。
季連成提到,目前光復鄉大進國小及光復國小兩處校園協助收容安置居民,但也影響學生復課。為解決此一問題,他已請教育部評估光復鄉太巴塱國小校舍是否足以容納大進國小108位學生,如評估可行,將以接駁方式讓大進國小學生於10月7日至太巴塱國小就讀。此外,光復國小目前收容原民人數計28位,原規劃媒合旅宿業者提供收容原民居住,惟媒合的旅宿地點位在壽豐鄉,收容原民認為離住家較遠,無法就近修復自家房屋,因此28位收容原民正在討論,尋求共識。而為兼顧學生上課權益,經與光復國小校方討論後,目前規劃採取教學區與收容區分區管理與劃分方式,一旦相關配套措施完成後,才會讓光復國小學生復課,避免學生與收容原民相互干擾。
志工協助部分季連成表示,第一階段從事一般性災後復原的志工工 作已告一段落,感謝充滿熱忱、辛勞的志工朋友們,對於災區復原速度貢獻良多,社會有目共睹。現階段災區更需要的是具備專業技術的志工朋友們,包含木工、水電、泥作等,其中負責水電維修的志工朋友必須至少具備丙級證照,而志工進入災區後,政府仍會進行分流工作。季總協調官提到,由於災區居民家門及窗戶破損,未來如有颱風來襲,恐流入住家之中,因此政府規劃提供災區民眾1萬個沙袋因應,這也仰賴志工朋友協助裝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