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農產標章對應現實的挑戰(食品業者篇)

另外也要提醒大家,如果沒有經過加工端的驗證,是不能宣稱自己使用有機或產銷履歷的原料,連字出現都不行,只要被發現就會被罰款,且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特地提醒大家,我自己就遇過許多業者因為不知道被罰款,所以千萬不要嘗試。
(一)有標章與沒有標章產品的區隔管理,如果要宣稱有機或產銷履歷的加工品,就需要在場內做出區隔,有標章的原料一區、沒有標章的原料一區,產線也需要區隔,比如:場內同時使用有機米及非有機米進行生產時,原料需要區隔清楚,產線也需要,而如果共線時,說明清楚區隔的方式就會試驗證的重點,這邊就考驗在加工端,業者的管理能力及對標章所規定要求有充分的理解。
(圖源:pexels圖庫)
(二)驗證制度不統一,雖然有機、產銷履歷都是農產品標章,但在加工端的驗證要求是天差地遠的,有機沒有要求加工業者需要有工廠登記或其他食品安全的驗證,但產銷履歷卻是有嚴格的要求加工業者的資格包含:工廠登記、取得國際食品安全ISO 22000驗證或FSSC 22000驗證或有機農產品加工驗證、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登記證、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定之食品衛生安全管理系統驗證等等要求。
驗證制度的門檻、難度大不相同,也造成許多想支持有機或產銷履歷的加工業者有心無力或無法達成。尤其產銷履歷門檻相對高很多,大業者往往比較有能力做到,但原料量及價格等有時無法達到大業者的要求,小業者又沒能力做到,變成推廣國產產銷履歷的加工品困難重重。
其次驗證制度的食品安全管理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有機並沒有要求任何食品驗證或需要工廠登記,但產銷履歷都有要求,那對應出來的食品安全的風險就不一樣了,同樣是農產品標章,但在加工業者端的管理強度落差很大,也是當前制度的弊病之一。
(圖源:pexels圖庫)
(三)登打困難的系統,前一篇有提到登打的困難,在加工端更為明顯,農民需要在系統登打完成原料的出貨紀錄,在加工業者才能在系統上有原料可以接收,如果農民端打錯或是慢登打,就會出現原料到加工業者的現場了,但系統卻無法填報或是實際收貨量跟系統不符等等,再來系統的使用也需要訓練,同樣的困境在加工業者端也會出現,業者光整天忙生產就已經很吃力了,更何況現在大缺工,請不到人的同時,又需要有人登打,最後只能加班處理登打系統。
(圖源:pexels圖庫)
(四)價格,食品屬於民生必需品,產品售價注定不可能訂到一個天價,而如果使用產銷履歷或是有機原料,原料價格較高,但產品售價如果訂比同類型食品貴太多,消費者也不會購買,因此產品的利潤就會被壓縮,使業者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管理成本、原料成品提高的狀況下,卻無法確保足夠的利潤,導致支持有機或產銷履歷變成拖累公司的營運負擔。
最後總結我個人在輔導業者時覺得應該改善的部分,現在的驗證系統實在太多了,怎麼合併一些同質性很高的部分跟既有其他驗證系統結合,我覺得是值得思考的部分,另外農產品驗證在加工端不要因為不同驗證制度,食品安全的風險不一樣。而主責的管理單位不同,農產品驗證標章歸農業部管理,但食品業者本身是歸衛服部管理,可想而知其中會有專業、管理模式、法規制度上的落差,食品業者願意支持有機或產銷履歷都是為了這個社會盡一份心力,大家都知道這是好事,但怎麼讓農產品驗證變成一個不是負擔而是益處的制度或許是需要好好解決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