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穩定 解除紅色警戒降為常態警戒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今(22)日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自9月24日迄今監測水位穩定,無潰決疑慮,由光復鄉災後復原專案中央前進協調所上午宣布,堰塞湖已符合解除紅色警戒條件,包括溢流水量穩定、深水槽疏濬及堤防加固完成,並確認撤離措施執行完畢,同意自今日下午1時起降為常態警戒。惟考量馬太鞍溪仍存有不確定風險,請沿岸及鄰近具風險之區域民眾保持警覺,若後續發布紅色警戒,應密切配合必要的疏散撤離措施。
根據花蓮分署監測結果顯示,截至今日上午為止,馬太鞍溪堰塞湖水位高程1019.6公尺,湖區面積約12.6公頃,蓄水量約150萬噸,較潰決前下降119.4公尺,蓄水量僅為原先的1.7%。潰決後之天然壩體體積約1.1億立方公尺,下游坡度平緩(約6度),無潰決跡象;另經調查,湖區左岸邊坡另有約1億立方公尺土砂仍堆積於崩塌地下方坡面,經觀察近一個月僅有局部崩塌,未出現整體滑動。
監測系統部分,日本協助提供之「投入式水位計」已於10月20日投放湖區並上線運作,與原有「側岸式水位計」同步監測,資料整合於堰塞湖監控面板,可即時查詢水位變化。自9月24日至今,各集水區雨量均未達氣象署黃、紅色警戒標準,水利及公路單位水位監測數據皆正常,湖水持續穩定溢流,河道暢通無阻。
昨(21)日上午08:30搭乘直升機空勘發現湖區溢流河道下游800公尺處新生1處小型堰塞湖,初估壩高約52公尺、壩寬400公尺、面積3.5公頃、蓄水量約60萬噸。經立即時監測與啟動撤離措施,嗣後於昨日晚間7:30溢流,下游水位最大上升0.7公尺,未超出河道範圍,湖面積縮小為1.5公頃,水量約剩5萬噸。今日上午6:00派員以無人機觀測該新生堰塞湖已穩定排水,壩體潰決後形成約10至15公尺寬流路,坡度趨緩無再潰決風險。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將持續強化馬太鞍溪防減災機制,落實監測預警與河道疏濬作業,全力維護下游居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