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娘肉」飄香花蓮課堂!新住民手作家鄉味 從文化共鳴找回幸福初心

揉麵聲此起彼落,肉香在空氣中蔓延,教室裡傳出陣陣笑聲與鄉愁。為協助新住民家庭加強親職教育與文化融合,移民署北區事務大隊花蓮縣服務站於7月23日辦理一場結合飲食文化與生活適應的家庭教育課程,特別邀請來自中國陝西的新住民張紅麗女士,現場教做經典家鄉美食「老潼關肉夾饃」,並分享背後承載情感的傳統習俗「離娘肉」故事,讓現場學員在揉麵與燉肉中,學會的不只是料理技巧,更是跨越海洋的文化記憶與親情連結。
「你知道什麼是『離娘肉』嗎?」紅麗老師一開場就拋出提問,引起大家好奇。她解釋,在中國中原農村地區,女兒出嫁時男方會送上一份特殊的聘禮——數斤豬肉,被稱為「離娘肉」。這份肉象徵新娘是母親的「心頭肉」,即將遠嫁他鄉,男方以此感謝丈母娘的養育恩情,也為離情增添一份慰藉。
這段話讓許多新住民媽媽聽得眼眶微紅,紛紛點頭認同,也不禁思念起遠在家鄉的母親與親人。
課堂中,紅麗老師親自示範肉夾饃的製作流程,從麵餅的揉、摔、烙,到肉餡的滷、切、夾,一步步細心教導。她介紹道:「老潼關肉夾饃講究外皮酥脆、內裡柔韌,滷肉則需用花椒、乾辣椒等香料細火慢燉,才能煮出入口即化的香氣與層次感。」她透露,剛來台時為了還原熟悉的家鄉味,不斷試驗麵粉比例與火候,歷經兩個月才成功做出地道風味。如今,她將這份熟悉的味道與在台經歷分享給更多新住民朋友。
課程除了手作美食,也安排文化交流時間。紅麗老師分享自己在臺生活的點滴,從語言不通到適應在地教育制度的過程,引起在場學員熱烈回應,大家彼此交換在台生活的小秘訣,也透過料理找到共鳴與歸屬感。
花蓮縣服務站主任胡朝仁表示,家庭是文化傳承的根基,透過這類融合文化、技藝與生活的家庭教育課程,不僅協助新住民適應在地生活,也促進彼此理解與尊重。他強調:「就像一個剛出爐的老潼關肉夾饃,外酥內暖,蘊藏著對生活的韌性與滋味,也象徵家庭教育裡最真摯的溫度。」
移民署花蓮服務站將持續推動更多富含文化意涵的課程活動,讓每一位新住民都能在台灣找到家的感覺,延續文化記憶,也攜手打造多元共融的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