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推動優質公廁,打造文明如廁新典範

公廁不只是解決生理需求的地方,更是體現城市文明的窗口,近年來,花蓮縣政府將「公廁友善化」列為重要施政之一,透過硬體翻新與文化教育並進,打造乾淨、舒適、人人可用的如廁環境。
以「不髒、不濕、不臭」為核心原則,針對老舊設施持續進行翻修與升級,並積極申請中央經費協助,過去四年,已完成超過129座公廁的改善工程,從地面防滑、照明提升到節水設備安裝,全面提升民眾使用體驗。
花蓮縣環境保護局為考量不同族群的需求,本縣公廁設計融入無障礙通道、婦幼專用廁間及安全照明,讓長者、兒童、行動不便者都能安心使用,不僅是基礎建設,更是對全民平等與尊嚴的實踐。
文化推廣同樣不可或缺,環保局於每年舉辦公廁清掃學習活動,透過學校課程、社區宣導與媒體推廣,倡導「沖水後蓋馬桶蓋、不亂丟垃圾、主動維持清潔」等習慣,讓正確的如廁行為成為生活日常,並減少因不當使用造成的堵塞與異味問題。
在智慧化管理方面,花蓮率先導入感測科技,於人潮密集的地點安裝人流與氣味感測器,透過即時監控掌握使用情況與空氣品質,數據既能協助清潔人員精準安排打掃時段,亦可減少人力浪費,也讓公廁始終保持最佳狀態。目前,全縣800座列管公廁中,已有99%以上達到最高評級,剩餘的也將於今年度完成改善,實現全縣「高品質公廁全覆蓋」之目標。
縣長徐榛蔚表示,公廁的整潔與否,反映一座城市的素養與細膩度,未來縣府將持續結合建設、教育與科技,讓「公廁如家廁」之理念深入人心,使花蓮成為全台如廁文化的示範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