蝠寶生命旅程畫句點──臺灣狐蝠野放經驗成保育重要里程碑

臺灣第一例成功救援並野放的臺灣狐蝠「蝠寶」,在歷經7個多月的照養和野外訓練後,於今年11月12日正式野放。然而,短短不到一個月,蝠寶的生命旅程卻於12月6日劃下句點。當日追蹤小組在其日棲點附近發現掉落的GPS發報器與毛髮、殘體等跡象,經研判疑似遭掠食者捕食。儘管結果令人惋惜,但這次野放行動為臺灣狐蝠保育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石,成為未來研究及保育計畫的重要參考案例。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蝠寶自野放後的前兩週進行密集追蹤,追蹤小組每日確認其日棲點與行為狀況,發現其偏好棲息於低矮樹叢或較低的樹枝,儘管隱蔽性不足,但進食行為正常,顯示具備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為減少犬貓等掠食者干擾,追蹤小組嘗試驅趕蝠寶至更隱密的地點。
12月6日早晨,追蹤小組於蝠寶最後的日棲點發現其GPS發報器掉落,並在附近尋獲散落的毛髮及骨骸。經分析蝠寶於12月5日中午至次日清晨的定位資料,顯示其活動範圍未變,推測可能於5日中遭猛禽捕食。這起事件顯示臺灣狐蝠在野外生存中確實面臨天敵的威脅。
蝠寶作為臺灣救援失親狐蝠的第一例,從今年4月救援開始,由花蓮分署志工、東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等多方協力照養,並與日本學者合作,參考其狐蝠保育經驗,進行詳細記錄與訓練,包括飛行、覓食及躲避人類等技能。然而,由於臺灣缺乏狐蝠族群,蝠寶難以學習群體社交及野外生存技巧,這也成為未來野放計畫需克服的課題。
花蓮分署指出,雖然蝠寶的生命旅程畫下句點,但整個救援與野放過程為臺灣狐蝠保育帶來許多寶貴經驗。未來將結合這次案例進一步研究臺灣狐蝠在野外生存的風險因素,提升野放成功率,為臺灣狐蝠的保育工作鋪平道路。
花蓮分署提醒民眾,若發現臺灣狐蝠幼蝠或受傷個體,應立即通報縣市政府(1999)或花蓮分署(0800-057930),切勿私自帶回照養,以免觸法並影響專業救援工作進行。
蝠寶雖已離去,但其留下的足跡與經驗,將成為保育臺灣狐蝠的重要一環,見證野放過程中的挑戰與突破,也為保育團隊帶來堅定信念,繼續為物種延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