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甘肅幼兒園鉛中毒事件,看台灣食品材料安全的重要性

從甘肅幼兒園鉛中毒事件,看台灣食品材料安全的重要性


近期中國甘肅省一所幼兒園發生嚴重鉛中毒事件,數十名兒童出現鉛中毒症狀,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經調查後,懷疑與校園內使用含鉛的非食品級塗料或器具有關。雖然事件尚在釐清,但這起悲劇再次提醒我們——非食品用材料若誤用於食品或生活環境中,將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深遠危害。
這不只是中國的問題。台灣過去也曾因業者使用「非食品用」的材料導致多起食安事件。從這些事件中,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食品相關產品與製程所使用的材料與添加物是否符合法規?是否真的具備食品安全性?

-------------- ↓請繼續閱讀↓--------------

色素圖一 a7c76

(圖源:photoAC)
為什麼食品用材料必須符合法規?
台灣的《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相關子法對「食品用材料」有明確規範,目的就是防止毒性物質或非食品用成分進入食品體系中。任何與食品直接或間接接觸的容器、器具、添加物、製程材料都必須是經核准、檢驗合格的「食品級」材料。

-------------- ↓請繼續閱讀↓--------------

這不只是法律規定,更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基本門檻。若業者為了壓低成本、提升產品外觀或口感,而使用來路不明的添加物或器具,輕則違法,重則釀成食安災難。

色素圖二 58ceb

(圖源:photoAC)
台灣曾發生的「非食品用材料誤用」案例,台灣過去數年間,也曾發生多起類似錯誤使用非食品原料的事件:
一.2014~2015年全台多起豆乾、豆腐乳含工業染劑二甲基黃;2015年又查獲多家廠商使用俗稱「吊白塊」的工業用漂白劑「次硫酸氫鈉甲醛」製作潤餅皮。
二.2015年台灣第一家鹹酥雞等多家廠商,被查獲使用工業級碳酸鎂製作胡椒粉,同年更有多起使用工業級過氧化氫浸泡蓮子、使用工業級碳酸鈉製作蒟蒻、工業級碳酸氫銨泡製海帶等事件。

這些事件共同點都是:降低成本、知識不足,業者選擇了非法或不明來源的「非食品級材料」,最終不僅損害消費者健康,也導致信任全面崩潰。

食品業者該如何選擇「可食品使用」的材料?
面對法規與食安要求,業者在日常選材與採購時,應堅守以下幾項原則:
一. 確認材料是否為「食品級」
材料應有明確標示,如「食品級PE」、「可食品接觸用矽膠」、「食品添加物許可證」。器具或容器需通過食藥署公告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

二. 索取合法文件與第三方檢驗報告
索取 COA(成分分析證明)、SGS 檢驗報告、MSDS(化學品安全資料表)。保留原料批號與進貨紀錄,確保可追溯。

三. 採購來源須登錄在案、可追查
優先選擇已向政府登錄並通過查核的原料商與設備供應商。小型食品商可至衛福部「食品業者登錄平台」查詢供應商資訊。

四. 教育現場人員與廚務人員辨識與操作
教育第一線人員分辨「工業級 vs 食品級」的標示與包裝差異。加強現場管理:不混用、不轉用非食品用容器、桶子、清潔劑。

色素圖三 30dc8

(圖源:photoAC)
其實只要小心留意,不要隨意使用別人提供的偏方、不貪小便宜,誤用到非食品原料的機會其實不大,另外隨著每次食安事件的發生,也更新了很多人的觀念,類似的事件希望是越來越少。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