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新增2起芮氏6、14起5+ 專家坦言: 震央從「近海移至陸上」 頻率有點異常

根據中央氣象署統計顯示,今(23)日午夜0時12分至中午1時05分之間,共發生有感地震160起,其中,顯著有感66起,小區域94起。芮氏規模6級以上地震新增2起,分別是發生於凌晨2時26分芮氏規模6.0地震,震央位於東部海域,地震深度10公里;凌晨2時32分芮氏規模6.3強震,震央位於壽豐鄉,地震深度5.5公里。另,5至6級地震新增14起;4至5級地震新增58起。

 

AA-0423144735791.jpg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教授李錫堤則認為,大型地震之後,餘震不斷是正常的能量釋放,震央從近海移至陸上,頻率有點異常,還需要繼續觀察。他也指出,昨天花蓮壽豐的地震,和0403的7.2強震都是同一個斷層,提醒民眾要做好防震準備。

 

↓請繼續閱讀↓

 

前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在回應媒體採訪時表示,若以規模5.5地震為區分點,4月3日當天就有5起,皆在主震央北側,後面持續18天沒有規模5.5地震,直到4月21日,主震央南側出現規模5.6地震,4月22日晚間連3起5.5以上地震、4月23日清晨則陸續有6.0、6.3、5.9等強震,顯示花蓮7.2強震持續在進行「應力調整」。

 

↓請繼續閱讀↓

 

根據媒體指出,回顧台灣地震歷史,1951年10月22日,花蓮外海曾發生規模7.3地震,隨後在10月22日、10月23日期間,共有10起規模6以上地震,且都是在主震央北側海面,沒想到餘震持續1個多月稍有平息跡象,在11月25日、11月26日,主震央「南側陸地」,卻接連突發規模7.3、6.1、6.0的強震。郭鎧紋坦言,1951年的情況真的是慘不忍睹,1個多月內竟然發生4起規模7以上地震,加上當時耐震建築的技術尚未成熟,因此導致花蓮地區40%的房屋倒榻,有85人死亡、200人重傷。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