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返鄉青農在北緯23.5度的舞鶴臺地 傳承客家產業文化

返鄉青農全心投入製茶,堅持只能做到最好,傳承客家硬頸精神

    花蓮瑞穗鄉舞鶴臺地,位於「北回歸線」通過帶來的氣候優勢,又鄰近秀姑巒溪帶入的純淨水資源及優質土壤,成就了農業的黃金綠帶,茶產業尤為盛名。

    「Ba han han non 好茶咖啡工作室」隱身在舞鶴村眾多茶行之中,這間新潮年輕的茶行,以一種內斂沈穩、散發文青氣息的姿態,低調地開在臺九線上。茶行老闆彭瑋翔是返鄉青農,承接自1923年起傳承四代的吉林茶園。雖然他從國小就開始到茶廠與茶園幫忙,但是對於管理茶園、製茶技術,以及行銷方式都一知半解,直到退伍,他決心返鄉協助經營茶園,全心投入學習和照顧茶樹與土地的訣竅,以身體力行,傳承吉林茶園歷經四代的製茶精神,他說:「要做就做到最好,這是父親堅持的客家硬頸精神」。

返鄉接手茶園,融入新思維翻轉行銷模式

    臺灣茶市場商機龐大,競爭對手也多,以往都是彭瑋翔的父親彭成國帶著吉林茶園的茶到處參加比賽,抱回許多獎項,建立茶園的名聲和形象。接手家業後,他深思如何讓自家的茶持續脫穎而出,於是從加強消費者對吉林茶園「不使用農藥」且「環境生態平衡」等的認知著手,吉林茶園的蜜香紅茶香氣醇厚,嚐起來回甘蜜甜,深受民眾喜愛。

    彭暐翔將家中倉儲管理與客群行銷結合,以精準適時調整茶的庫存。他發現舞鶴產區內的產品包裝相似度太高,品牌形象較難深植人心,因此透過改變茶葉產品的包裝設計,提升吉林茶園所要傳遞給消費者的清新形象與質感。此外,他順應科技趨勢,打破舊有經營模式,在網路以圖文及影音曝光的方式,吸引消費者的關注,開發出許多愛品茶的新客群。

290195602_2876482299318237_4526657791888463699_n.jpg

↓請繼續閱讀↓

茶與咖啡共處一室,融入創意巧思,打造年輕化的茶品牌

    這幾年彭瑋翔運用年輕人的新意巧思,營造出同時飄散著茶香與咖啡香,卻又絲毫沒有違和感的「Ba han han non 好茶咖啡工作室」,店名取阿美族語 Ba han han non 意即「何不休息一下」,希望來到店裡的人,都能暫時放下煩憂,在品一杯茶或咖啡的時間裡,好好休息片刻。他在店裡招待客人細細品茶,說說舞鶴茶的故事,店後方就是製茶廠,工作人員認真製茶的模樣毫無保留呈現在顧客面前。以貼近生活及創意的手法行銷,上門品茶的年輕族群越來越多,奠定了自有茶品牌的年輕形象。

從兒時記憶與花蓮風土,衍生客家茶的百變的風味

    他同時也推廣茶農日常體驗的活動,讓遊客除了品茶之外,還能親手做茶帶走屬於舞鶴茶區的特色小物,以及在地的美好回憶;其中,最讓遊客感到特別和喜歡的就是親手製作「檸檬酸柑茶」。小時候家裡每年都會將虎頭柑挖空,再填入茶葉,歷經九蒸九曬加工後製成,而虎頭柑的生產是季節性,所以用舞鶴在地青農的有機四季檸檬取代,遵循古法的綑綁工法,將蜜香紅茶與有機檸檬經九蒸九曬後烘乾而成,乾燥後的茶球扎實如石塊,敲碎後連皮一起沖泡,檸檬皮的微苦酸香,混和帶著蜜香的溫潤茶體,猶如品嚐著客家歷史的過往風土歲月,是承載客家文化勤儉刻苦精神的一口茶,也是讓遊客以有趣的方式認識客家茶的百變風味。

↓請繼續閱讀↓

舞鶴咖啡帶著時代的記憶,企圖打造臺灣咖啡頂級產地

    彭瑋翔利用製茶空檔研究舞鶴咖啡,自行種植迦納納咖啡,試著運用茶園經驗,將製茶設備投入咖啡生產,為舞鶴咖啡創造新的風味。近期與大稻埕咖啡廳業者合作,讓舞鶴咖啡從生產到行銷,建立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以精品咖啡的品質與形象提升產品價值,希望逐步打造舞鶴臺地成為臺灣咖啡的頂級產地。品一口舞鶴咖啡,苦盡甘來,如同客家先民打拚的精神與故事,雋永流長。

(文章來源: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客家傑出人物誌》-第十八章 彭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