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美好花生讓好事持續發生

返鄉踏在滋養自己的士地上,梳理出客家血緣脈絡

    鍾順龍是土生土長的花蓮鳳林客家人,18歲到臺北求學,興趣讓他投入時間心力學習攝影,並遠赴倫敦大學金匠學院(University of Goldsmiths College)攻讀影像與傳達碩士,返回臺灣後,曾任報社攝影記者,在臺灣藝術大學擔任講師、舉辦個展,生活與工作在藝術與攝影中度過。

    他與太太梁郁倫生活在臺北從事具有前衛性、開創性的當代藝術創作,可是仔細觀看自己,卻像是沒有根的感覺,讓他決定回到家鄉創業,希望踏在滋養自己成長的土地上,慢慢梳理屬於自身客家血統的根。

AA-0615180521801.jpg

「自家味」以圖文記錄鳳林生活與客家飲食的美好滋味

    父親瞭解鍾順龍從小對務農的興趣不大而且都已出國深造了,又何必要返郷回來做當地人都不看好的花生產業,起初對於他們夫妻倆想回鳳林創業並不贊同;母親打算停止販售自家的鹽炒花生時,鍾順龍與太太覺得太可惜了,因此選擇走上返鄉的路。

    回到鳳林,梁郁倫日復一日跟著婆婆學習製作客家飲食,深刻體驗出常民文化與土地自然的味道,她記錄婆婆如何炒花生、曬菜脯、釀紅糟、醃蘿蔔等代代相傳的常民飲食,由鍾順龍掌鏡出版「自家味」這本書,把鳳林鍾家的生活、當地客家文化的淵源與炒花生的秘訣,細膩寫成好文分享到部落格,讓更多人珍惜屬於臺灣的飲食文化,吃的美好印象,從上個世代到這個世代一直傳承下去。

客家人重細節與藝術家特質,讓美好花生落地生根

    鳳林夏天的太陽著實會曬傷皮膚,鍾順龍在自家空地上花生,蹲在地上仔細篩揀,也許是血液裡竄流著客家耐苦的精神,又或許是藝術家追求完美的天性,每次收成,總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花生從他手上淘汰,花生殼只要有裂痕,就容易受潮長黴菌,黄麴毒素就出來了,所以一定得要細心挑掉。製程中有些工序可以用機器操作,以節省人工成本,但他仍堅持剝花生的小零工要發給鄰居鄉親做,對他來說,剝花生雖是零工,卻能活絡農村鄉親的情感交流,不僅讓長者有少量但穩定的收入,也藉此激發出高齡化鄉村人與人的互動性,而這也是鍾順龍和梁郁倫所堅持要做出的一美好花生,就是要讓美好的事先在身邊發生。

↓請繼續閱讀↓

貸款蓋店鋪,研製古早味花生湯,堅持客家好滋味

    鍾順龍心裡很清楚,返鄉創業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所選擇的這條路不好走,過程難免跌跌撞撞,也曾經累到萌生放棄的念頭,但是,夫妻倆從沒有忘記,藝術家得經濟獨立才能自由創作,同樣地,創業賣花生當然也得賺錢,才能將心中堅持的客家滋味加以保存與發揚光大。

    從將自家客廳當作銷售場所開始,到擴大種植花生面積與提升產能、蓋設農產品加工室以掌控品質,而後貸款千萬蓋了一個實體店舗,要讓每個客人都能坐下來慢優品嚐一碗用心熬煮六小時的濃稠古早味花生湯。

期盼打造食農教育與藝術教育空間,呈現珍借傳統客家文化的心意

    歷經創業過程的各種煎熬,真材實料的花生產品,透過網路口碑相傳,美好花生已打響知名度,從實踐後現代藝術夢想的城市,走入接地氣的農村生活,鍾順龍認為,界定成功的標準不是一個點,而是設定目標後享受啟動前進的過程。對他們夫妻倆來說,製作美好花生的產品也像是在實踐創作,隨著消費者喜好及市場需求,不斷優化產品線,讓產品更精緻、更有特色。

    他們期盼美好花生不只提供優質產品,所以將小店逐步打造成為一個推動食農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理想場域,店內舉辦各種視覺藝術類的展覽,期許饕客用眼睛、用心仔細欣賞作品的意涵與美學,喝花生湯同時也品嚐在地風土,把珍惜與延續傳統客家文化的心意,藉由一粒粒飽滿的花生,呈現在人們的美好生活裡。

(文章來源: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客家傑出人物誌》-第十七章 鍾順龍、梁郁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