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以客家勤勉精神務農 傳承四代自詡種出天下最好吃的米

時代洪流裡,北部客家人舉家遷徙落腳花蓮

    一粒好米,說著一段故事;百年前,彭鏡興的曾祖父彭石在北埔事件中是個抗日英雄,為避免事件牽連,整個家族逃至深山躲藏過日;祖父彭阿鼎成家後,决定舉家不辭路遙從新竹北埔翻過中央山脈,遷移到花蓮南區的玉里鎮落腳,一家人過著雖苦猶甜的安心日子。被稱為花蓮玉里專業稻農的彭鏡興說,因為家族的抗日背景,即使日據時代代推行皇民化運動,但是彭家長輩堅持不說日語,有事必須和官署接頭也只說客家話,展現客家的硬骨氣。百年後,彭鏡興赴日參賽拿下稻米品質競賽大獎,他在時代的洪流裡,用另一種方式揚眉吐氣,以告慰客家先祖。

無畏環境困頓與墾拓勞苦,讓野地成為享譽海外的良由

    花蓮縣玉里镇是早期客家先民移居花東最早之境。傳承四代的彭家,當年跋山涉水遷移到花蓮,迎接他們的是無人拓墾的大片野地,彭家落腳處的玉里住家周邊是砂石滿地的行水區,農耕環境惡劣,建置了阻擋洪水的堤防後,彭家人以絕不放棄的精神發揮在務農上,年復一年不斷努力耕耘墾荒,終於變成現在能種出好米的廣袤良田。

承祖父輩的百年稻業,遠渡日本比拼角逐得獎無數

    彭鏡興的祖父和父親都以種種植稻米為業,父親彭文球在50年代是「增產報國」稻米產量比賽的常勝軍,1958年拿過全國冠軍,2008年獲得十大經典好米的殊榮,祖傳的種稻技術和態度,讓彭家種出的米不斷脫穎而出。彭鏡興接手祖傳事業後,身負重大任的他,對稻米的種植與管理抱持著強烈的責任感和

    創新思維,一方面向父親學習如何種出好米,另一方面將自己化工背景應用在改良肥料及土壤上,持續不懈實驗各種作法,增加土壤裡的好菌,找出最適宜當地天然條件的品種,以及最好的養土方法。

↓請繼續閱讀↓

浪漫的哲學農夫,温柔善待土地,土地回報出人意表

    想要種出優質稻米,進行數據分析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但彭鏡興對待土地與稻作,還有一套浪漫的人文哲學,他說,「每天的天空、稻田、土壤的顏色都在變化,農夫就是大地的彩繪者,隨著四季變化,日夜雨晴顏色各是不一樣的,陪伴這片農地的心是不會膩的。」用心觀察土地的細微變化,傾聽稻穗與自己說的話,讓他種出與土地有著深刻情感連結的好米,而這片土地回報給彭鏡興的更是出人意表,2008年獲得全國10大經典好米,而後受邀赴日本參加「米食國際競賽」,分別於2008、2009及2013年抱回「特殊優秀賞」。彭鏡興始終相信,善待土地,土地自然會回報以最優質的稻米,「善的循環」是大自然教導我們最重要的事。

0608-2.jpg

↓請繼續閱讀↓

第四代接棒科技務農,父子倆熱血衝勁一脈相承

    彭鏡興和兒子彭詠順一起種植約28公頃的稻田,稻米年產量破300公噸。大學讀資管相關科系的彭詠順曾北上打拼,在父親要求下回鄉,扛起了第四代接棒的農業傳承使命,與父親一擅長把所學轉換與運用,將日常農務和數據分析加以精進改善,彭鏡興對兒子後浪推前浪的思維和作法大力支持,他認為,務農也要隨著時代和大環境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淘汰,父子倆熱血衝勁一脈相承,成為美談。

客家人感恩天地的情懷随稻而生,讓米飯更有滋有味

    彭鏡興將種稻知識和多年累積的技術傳授給兒子,也把強調自耕現碾、自產自銷的自創品牌「天禾玉」交給彭詠順接續發光發熱,每一期「天禾玉」產出的米必送SGS檢驗,通過每一項檢驗才能銷售,「自己種的米自己賣」是他對米從一而終的堅持。他得意的說,「禾」是稻米,以「天禾玉」打響海外名稱,就是要昭告天下:「最好吃的米,就在玉里!」這是彭鏡興對自種米品質的信心和自我深深的期許。

    將種稻大任交棒給兒子後,彭鏡興多出了时間學習書法,繪畫,擁有藝術情懷的彭鏡興,言語間流露客家人的純樸之性、感恩之情,讓人不禁想到,是否他守持客家人感恩天地的情懷,而讓種出的稻、煮出米更加有滋有味了呢!

(文章來源: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客家傑出人物誌》-第十六章 彭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