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政策與民意的距離(一)

    近年有一部台灣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到很多劇迷的推薦,這部戲劇讓大家對被害人與加害人的權益及所應負擔的責任有著更多的省思與探討,同樣的對比於政府的政策與民意的距離也是特別值得我們去省思的,現今是網路化的世代,公部門想要了解民意走向,應該更即時與廣泛,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政府在政策制定或執行政策上與民意期待有落差,特別是當代政府面對的是自然環境(包含天災與疫情)與全球經濟不穩定的狀態,對於危機產生後的政策制定,如何縮小民意差距,更是一大考驗。

    近年台灣重大政策如美豬、廢核、前瞻或是近期的疫苗施打、振興券發放,從「民意」角度來看,簡單來說有兩個原則,一是「尊重」;一是「專業」。

↓請繼續閱讀↓

    什麼是「尊重」?基本上就是以「傾聽」為主,終於「溝通」,以現實面而言,要政府面面俱到符合每個政策關係人的「民意」,有點過於刻求。但民眾可以要求政府至少能作到傾聽與溝通,傾聽重點在於讓針對本議題的不同意見都能廣泛收集,而溝通則是將傾聽的不同意見給予彙整與說明,並提出最符合施政效益與最大民意的政策意見。

    至於「專業」,則是面對民意反彈與說服民意很重要的依據,由於民意與選舉互有關連,執政者在選後的施政承諾與施政能力,也都會在執政期間被民眾檢視,特別是與執政者不同黨派或意見的民眾;因此,只有「專業」才能以科學、分析與證據增加支持者的信心與反對者的疑慮。

    政府要貼近與民意的距離不難,只要不去扭曲民意、製造假民意或是迎合民意,讓政策能夠在尊重與科學的基礎上,並能適當的傳達政府對於政策理念的想法,應該能獲得民意支持,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冷靜與理性的看待民意。

    文/花蓮縣觀光旅遊民宿協會理事長 林文松

↓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