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城隍爺壽辰將屆 全國慶城隍熱鬧展開

 即將到來的農曆5月13日是城隍壽辰,全國都有慶祝活動,專司陰陽善惡 亡靈審判移送之職的城隍,前身為水庸神,是兼管陰陽的神祇,也是中國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
 城隍專司人間善惡之記錄、通報、死者亡靈審判和移送工作,現被人供奉於廟宇稱為城隍廟。「城」為城牆、「隍」為護城河;而城隍的宗教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
 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于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新竹都城隍廟」位於新竹市北區,與竹蓮寺(觀音亭)和外天后宮(北門外媽祖廟)並稱新竹三大廟。「新竹都城隍廟」列屬市定古蹟,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台灣之最,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為城隍,所以城隍廟的佈置猶如古代的衙門;新竹都城隍廟廟埕的巿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一。
 「新竹都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13(西元1748)年,由淡水同知曾日瑛倡議興建,在西元1875年設台北府,但府治仍在新竹,因此將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綏靖侯),香火鼎盛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稱譽。
 西元1891年,全台官民舉辦護國祐民怯除災厄祈禱醮法會,次年改封為『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其壽辰定於農曆5月13日,為全台唯一的都城隍廟,也是唯一的省級城隍廟,又因顯靈禦匪有功,光緒皇帝頒賜『金門保障』匾額,更是新竹都城隍廟重要文物之一,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