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日常生活中如何「正氣存內」 榮總東院中醫師:培養體內陽氣

   值此新冠肺炎全球肆虐,每個人都聞“疫”色變,擔心疫情上身。臺北榮民總醫院台東分院傳統醫學科李貞儀中醫師表示,此刻人人自危之際,除了儘可能遠離一切可能的感染源,更要增強自身免疫力,唯有「正氣存內」,才能「邪不可干」。正氣,可以理解為免疫力、抵抗力、防禦能力;邪,就是泛指一切病邪、疾病、毒物、污染、外傷;干,就是干擾、影響。新聞上說的,「無症狀感染者」,除了台灣海軍,世界各國都有案例,正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證據。那要怎樣做才能達到「正氣存內」,增強自身免疫力呢?民眾可利用春夏時節增養體內的陽氣。

↓請繼續閱讀↓

   所謂「天人合一」,人體必須順應自然,與天地萬物相呼應。春夏,是自然界最生氣蓬勃、生機盎然的季節,簡單來說就是陽氣旺盛。人體也是一樣,因此千萬不要因為天氣熱,就過度貪涼飲冷,導致扼殺了體內的生機,損傷了陽氣。具體的做法,就是儘量吃溫熱的食物,少吃冰品冷飲;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特別是在夜間或冷氣房內。戲水或出汗後也要注意避免吹到風,所謂傷風感冒、受風寒,都說明風的威力不可小覷。
   常見老人家把小孫子包緊緊,餵飽飽,就怕小孫子生病。這是因為老人家累積了很多受寒之後感冒的經驗,再加上自己本身年紀大了陽氣虛弱特別怕冷,因此總覺得孫子冷。李貞儀中醫師強調:「若要小兒安,常保三分飢與寒。」她說明這句話的主角是「小兒」,重點是「三分」,所以並不是說大熱天不能吹冷氣、不能吃冰,只是說要適可而止,不要太過,才不會過度耗損了寶貴的春夏陽氣。
   有些人特別怕冷,即代表其陽氣比較虛弱,李貞儀中醫師建議可在春夏季節服用補氣健脾的藥物,如: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若患過敏、久咳、哮喘、關節疼痛等秋冬易發的疾病,則可採用針刺、灸法、中藥敷貼和中藥內服等方法補養陽氣,達到預防冬季疾病復發的目的,此乃「冬病夏治」。
   而關於正氣的培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日常生活:睡眠充足、營養均衡、心情愉快、適度運動、避免過飢過飽、不可受寒或長期過勞。但是如果有吃不下、睡不著、疲勞感、心情無法放鬆、痛症、怕冷怕熱⋯等,種種干擾自己培養正氣的症頭出現,一定要及早接受中醫治療,調養身體,標本兼治,恢復身體正常運作,正氣才能維持在水準之上,避免生病。
   所謂預防重於治療,防疫除了做好隔離,更要時時保持身體最佳狀況,雙管齊下,以免體虛易染,或染後不易康復。
↓請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