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台超過8成高齡人口處健康、亞健康非失能 玉榮: 「老年肌少症與衰弱」亟需正視

       台灣老年人口結構快速成長,國發會推估民國114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化伴隨的老年失能問題,隨著全球高齡人口越來越多,世界各國也越來越重視。事實上,台灣的高齡人口中有超過8成並非失能,而是處於健康、亞健康狀態。長者健康照顧除了過去所注重慢性病管理外,更應提前延伸至預防及延緩失能。因此,老年肌少症與衰弱的預防,已成為我們面對超高齡社會,亟需正視並處理的重要課題。

       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肌肉質量與力量流失,而降低身體活動能力的一個現象。一般而言在老化過程中,身體機能會隨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而多數老年人身體活動量減少,較容易導致肌肉流失、肌力下降及肌肉功能降低,減少程度太快或肌肉大量減少,就會形成肌少症。

 

       肌少症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若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少症稱為原發性肌少症;次發性肌少症則包含疾病、身體活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等。目前形成肌少症的幾個重要機轉: 蛋白質不平衡,粒線體失去功能,慢性發炎等。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球老年肌少症比率約為10%,台灣社區長者的肌少症盛行率,則為3.9~7.3%,並隨年齡老化有增加趨勢。臺北榮民總醫院玉里分院廖英智醫師提供民眾,以下兩種檢測指標:

 

一、亞洲肌少症小組(AWGS)共識

       透過量測小腿圍(小腿最粗段)來進行肌少症的篩檢,若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則有肌少症風險。

 

 

AA-1214090358842.jpg

表1: 2019年亞洲肌少症小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共識

 

二、使用SARC-F問卷

       用來評估肌力、行走、從椅子上站起來、爬樓梯是否狀況、跌倒次數共五個項目,若總分超過(包含)4分,則有肌少症風險,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握力、動作表現及精準檢測肌肉量來診斷肌少症。

 

AA-1214090358878.jpg

表2: 肌少症SARC-F篩檢量表

 

        為了防範肌少症,北榮玉里分院廖醫師提醒民眾在生活上應避免以下5種狀況:

1. 偏食、不愛吃肉:許多年長者因怕肥胖引起各種問題,而對飲食有禁忌。但即使是高齡者,仍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肉類的攝取可以瘦肉為主,配合雞蛋、牛奶、豆漿等,來減少脂肪過量。

2. 只散步沒其他運動:散步或健走雖然也算運動,但對肌肉量的增加或維持,幫助很有限,最好增加「阻抗型運動」,例如舉啞鈴,或是用彈力帶做伸展、抬腿等運動。除了要以漸進的方式增強訓練量,最好有人指導或從旁協助,會比較安全。

3. 不愛曬太陽: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與身體功能表現扮演重要角色,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鮪魚、鯖魚、起司…等外,曬太陽也有助於身體合成維生素D,最好在早上9-10點,或下午4點後,一次至少5分鐘,一週至少3天。

4. 減肥過度:雖然肥胖對健康不利,但老年人要維持身體肌肉量與生理功能,仍須攝取足夠的熱量,否則會造成體重過輕、肌肉疲勞、虛弱等問題。老年人的BMI在22~30較為適合,減重期間最好監測肌肉量(可利用體脂計監測),以免肌肉過度流失。

5. 缺乏就醫意識:許多人以為肌少症只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但若出現無力、跌倒…等徵兆,應該儘速就醫檢查確認,只要按照醫師指示,是可以改善病況的。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老年肌少症及衰弱的預防,對於進展到亞健康狀態,或預防及延緩失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期望各位長者都能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進而迎接多彩的樂齡生活,北榮玉里分院關心您的健康。

(照片由玉里榮民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