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玉里醫院家屋成員自力更生 做自己人生的英雄

       正午的市場,人潮已退,少了平常的吵雜喧囂,剛下班的大俊(化名),在肉攤前耐心挑選,準備燉鍋藥燉排骨,犒賞自己和家屋成員。今年60歲的大俊,自去年7月從玉里醫院出院後,就搬至家屋,和另5名同為思覺失調症的康復者,一起生活,開展新的人生。

       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於110年開辦「團體家屋」計畫,協助缺乏親人支持,無法返家的出院病人,有個棲身立足之地,在衛福部社會安全網計畫的補助之下,先後成立女子和男子團體家屋,目前共有13名成員。負責計畫的莊福元社工師說:「住院只是一個過程,對於病情穩定,有自力更生能力的人,我們還是希望他能回歸社會,當然這中間需要社會許多的資源與支持。光是租房子這件事,就有可能就讓他們走投無路,因為你沒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就談不上後續的發展,家裡容不下你,社區也沒辦法接受你,最後你會落得哪,有可能還是回到醫院機構,甚至就此在外流浪,這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請繼續閱讀↓

 

       大俊從21歲開始,就因為精神疾病頻繁出入醫院,而斷斷續續入院治療的關係,也因此換了不少工作。大俊一直有嚴重的失眠問題,也不時聽見訕笑的耳語,他歸因於9歲時那段痛苦的往事,大俊說:「有天母親發病,在街上胡亂跳舞,那個畫面對我衝擊很大,因為媽媽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同村小朋友嘲笑我,說我媽是神經病,我很難過。他們嘲笑母親時的臉孔,一直深印在我腦海,久久不能遺忘。」

 

LINE_ALBUM_2023.10.31玉里醫院家屋_231031_2.jpg

 

       民國100年時,大俊來到玉里醫院住院治療,病情也逐漸穩定下來。然而吃住無虞,作息有人幫忙安排妥當的住院生活,並非大俊的目標,他想出院,他想重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所以住院時他表現得比別人更加積極,大俊說:「我5點左右就起床,吃完早飯,當巡守隊,開始巡視各個病房,我也幫忙照服員,協助量耳溫,照顧年長的病友,我不斷地在裡面找工作,好像只要自己有任務在身,就不會無所事事,不會是個沒用的人。」由於病情控制得宜,再加上認真負責的工作能力和態度,通過了院方的評估,於是便安排出院,轉至團體家屋生活。

       社工科林俐主任表示,「團體家屋的核心理念是扶植他們獨立,不像在病房需要人照顧,而計畫設置的專任社工師和個管師,主要是負責協助與陪伴,他們在社區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我們都會跟他們討論,比如遇到難題,就一起討論該怎麼解決會比較好。每個禮拜定期座談,就像父母關照孩子的生活一樣,因為我們是從關心的角度出發,所以成員們也就願意跟我們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目前家屋成員的房租有政府計畫支持,但是水電、手機網費、以及個人開銷則需自己負擔,雖然有些成員有身障補助,但有些卻沒有,所以擁有支撐生活開支的工作,就變得非常重要。陳平文個管師指出,「他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工作的轉介,雖然玉里人對他們接受度很高,但就業市場小,職業訓練課程也少,所以只要找到工作,我都會鼓勵他們不要隨便換工作,或是只要院內有職缺就盡量來申請。」 林俐主任說:「自從簡以嘉院長到任之後,全力支持輔導家屋成員就業,並為他們開放醫院的照服工作跟清潔工作名額,目前13名家屋成員共有7名在院服務,另有3位在學校、民宿跟餐廳工作,還有2位,剛完成職訓局中西餐烹飪訓練,希望他們習得一技之長後順利就業。」

       大俊現在周一至週五上午,在玉里醫院院本部擔任清潔工作,和其他家屋成員一起維護院區環境整潔,工作雖然辛苦,時常汗流浹背,但他說只要回家稍事休息,精神就能恢復。而和他同時入住家屋的阿超(化名),已經取得照顧服務員證照,目前周間下午在院區擔任照服員助理工作,幫助年邁和行動不便的病友,陪伴他們外醫就診。照顧病人絕非易事,但阿超做起來得心應手,也絲毫不以為苦,他說:「以我的情況,能夠有個穩定工作,已經很滿足了,雖然收入還是沒辦法跟一般人比,但省吃儉用已經足夠。」

 

↓請繼續閱讀↓

 

夕陽西下,攤商們開始陸續張羅準備營業,每周五的玉里夜市,是大俊和阿超最期待的活動,他們會趁著人潮還沒聚集時,就先來此大打牙祭,恣意逛逛紓解一周下來的疲憊。疾病蹉跎兩人大半的歲月,經過漫漫的治療復健,如今他們走出陰影,重整人生,用雙手掙得今天的怡然淡泊。不是站在光裡才是英雄,只要認真生活好好活著,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