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8旬老翁解便不順求醫 竟是罹患「大腸癌」!

 

    在台灣,大腸癌是男性第一、女性第二常見的癌症,死亡人數佔所有癌症的第三位;而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經由癌前病變,也就是腺瘤所轉變而成,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腺瘤或大腸癌,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請繼續閱讀↓

 

    花蓮一名83歲的謝先生有糖尿病病史,無抽菸、嚼檳榔等習慣,過去曾飲酒但現已戒酒;此次因為兩個月來解便不順至分院求診,初步藥物治療後開始腹瀉並解黑便;後續轉介至本院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中發現疑似癌症病灶,經切片確定為惡性腫瘤。幸運的是、後續腹部經電腦斷層確認,無局部淋巴結及遠端轉移,在外科門診追蹤並安排之後的手術。

 

↓請繼續閱讀↓

 

    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腸胃內科黃思皓醫師表示,排便習慣改變、便祕、腹瀉、血便、腹痛和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都是大腸癌常常出現的症狀。謝姓病患一開始也是因為慢性便秘至門診求診,再經由大腸鏡檢查發現病灶。但有很多患者、都是等出現症狀再去進一步檢查,往往都到中晚期了,因此,如何從無症狀的民眾篩檢出有風險的人,更顯得格外重要。

 

AA-0511162421682.jpg

 

    黃思皓再次提醒,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經常食用加工肉製品、青菜水果攝取不足、低纖維高油脂食物比例高、缺乏運動、肥胖、以及抽菸喝酒………等不良嗜好,都會讓大腸癌的風險提高。倘若民眾不屬高風險之列,但本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或家裡有大腸癌、遺傳性息肉疾病,就應比一般人提高警覺,審視自己是否有大腸癌的病灶了。

 

 

 根據國健署會同消化系醫師專家、於2021年12月發布了首篇國內的大腸癌篩檢指引,提醒四大點,一、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 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二、建議對年齡在 50 至 74 歲之間的一般風險民眾進行篩檢,並以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作為篩檢工具;三、糞便潛血陽性的民眾應於 6 個月內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四、良好之清腸狀態有助於增加腺瘤偵測率並減少間隔癌之發生。黃思皓呼籲民眾,若符合篩檢條件及篩檢陽性者,就應儘快至消化內科門診安排大腸鏡檢查,以利早期發現可能之病灶並且早期治療,才能遠離疾病所帶來的不幸。

求職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