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老人保持良好溝通呢?

我國在2018年開始邁入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與長者接觸的機會而隨之增加,並隨著年齡的差距,許多人認為長者們難以溝通,偶而想說花一些時間與長輩聊聊,又開始嘮嘮叨叨,然而保持良好溝通也成為每位子女需要學習的課題,那我們可以透過那些方式來關心及建立良好的溝通呢?
一、不好溝通的主要原因
1. 社會疏離感:因身體老化,導致在與社會接觸及人際互動減少。
2. 焦慮及孤獨感:因退出職場而失去社會角色的失落感、身體疾病與失能、喪偶。
3. 認知與情緒的改變:悲傷、憂鬱、無助、憤怒。
4. 依賴性增加:因疾病與退化,造成身心方面的依賴。
5. 經濟的依附:因沒有工作,經濟上需依賴家人與陪伴
二、溝通方式及技巧有哪些方式?
【溝通態度】
1. 專注
面對對方,保持眼神的接觸,積極傾聽,並注意長輩的各種反應。
2. 溫暖
運用口語與非口語訊息來表達對長輩的關心,非口語訊息包括了:臉部表情、身體姿勢、眼神接觸、身體接觸等。
3. 接納
不評價長輩,讓他感到安全、輕鬆與關懷。
4. 真誠
以自發、真實的態度對面長輩的需求。
5. 尊重
不評價、不強迫長輩,並欣賞彼此的差異性。
6. 支持
降低長輩的焦慮,給予情緒上的安全、產生希望。
【溝通技巧】
1. 情緒反映
以簡短、正確的言語表達出對長輩畫中情緒或感覺的了解。
2. 同理心
站在對方的立場將心比心,傾聽長輩,適時地表現自己的體會與了解。
3. 讚美
透過言語表達讚美,給予愛與肯定的力量。
4. 探問
主動提問幫助長輩探究自己的處境。
5.傾聽及陪伴
投入耐心與愛心,將心比心。
資料來源:
老人溝通手冊(衛生福利部社會家庭署、老人資訊服務中心編印)
花蓮縣橘色照護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