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廚餘到碳匯|東華大學推KKF微生物農法 打造永續農業新模式

從廚餘到碳匯|東華大學推KKF微生物農法 打造永續農業新模式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農業轉型勢在必行。國立東華大學洪耀明教授團隊在花蓮縣環保局支持下,導入來自泰國的「KKF微生物農法」,成功將社區廚餘轉化為友善土地的液態肥料。透過技術實作與農地驗證,不僅有效減碳、改善土壤健康,更展現出廚餘處理、環境教育與再生農業的多重效益。

實驗室說明如何量測甲烷_0_98d89.jpg

這項「KKF微生物菌水與廚餘液態處理示範計畫」自今年6月起陸續展開,並於7月完成首期示範農田稻作收割。6月23日至7月23日間,團隊亦完成五場實作型教學課程,向社區居民、教師、農民與環教人員傳授菌水製作、廚餘處理與液肥應用等關鍵技術,展現研究成果落地實踐的可行性與擴散潛力。

洪耀明指出,所採用的KKF農法源自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 Kwan Foundation)」,核心在於使用天然微生物與好氧發酵技術,將家庭廚餘轉化為液態肥,減少化學肥料依賴,並抑制溫室氣體中的甲烷(CH₄)排放,有助於農業碳足跡的降低。

課程由洪耀明教授、理工學院副院長張瑞宜教授、以及「新良食.淨土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瑞芳共同規劃授課,並與南華大學陳柏青院長合作推動,實地操作示範涵蓋液肥製作、供氧管理、田間施作等流程,讓參與學員實際了解菌水農法背後的科學邏輯與環境價值。

學員學習製作液肥_0_6a450.jpg

為驗證技術實效,團隊於花蓮吉安鄉設置示範試驗田,結果顯示施用菌水液肥後,病蟲害發生率顯著降低,化肥使用量亦隨之減少,並能提升作物健康與農田碳效益。
此外,研究團隊更於5月前往宜蘭,針對已實施四年的KKF農法田區與慣行農法田區進行土壤品質分析。結果顯示,KKF田區的土壤有機質平均達4.72%,高於慣行田區的3.81%,突顯其在微生物活性與土壤再生上的顯著成效,為實踐低碳農業提供有力佐證。

洪耀明強調,這不僅是單一技術的推廣,更是一場以教育為核心、串聯社區與農業的低碳革命。東華大學未來將透過「碳中和研究中心」平台,持續將菌水液肥技術導入校園、機關與社區場域,建立地方自製液肥機制,培育更多基層操作人才,打造具擴散性與永續性的農業轉型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東華大學永續發展中心已正式加入聯合國推動的「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響應每年提升土壤有機碳0.4%的全球行動。校方亦將於本年度提交相關國際合作計畫,展現台灣在土壤碳匯與低碳農業領域的研究成果與區域擴散策略。

-------------- ↓請繼續閱讀↓--------------

-------------- ↓請繼續閱讀↓--------------

Image

每日提供花蓮最新即時新聞,滿足大眾知的權利。
另外服務項目有電視牆廣告 網路行銷規畫 工商簡介 動態攝影等歡迎大家前來詢問。
由成真整合有限公司營運